【靈光一閃】
接下來還需要研究出臺更多鼓勵生育與養老助老政策配套措施。三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的調整提供了一個好思路。
蔣光祥
近日圍繞產業與民生的政策利好不斷,尤以國務院提高個人所得稅有關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的通知,令人既意外也興奮。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90后左右的“夾心層”,對于自身個稅起征點的“變相”提升,舉雙手歡迎。“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由每個嬰幼兒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由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這幾項可以回溯至自2023年1月1日起實施的政策,據測算最高可為每人每年減稅幾千元,即便對于一線城市的家庭來說,這也是一個說高不高,說低不低的數目,給孩子買一個平板電腦是夠了。疊加各地存量首套住房貸款利率下調、認房不認貸消息的落地,“夾心層”們作為“主勞力”也好,“中產”也罷,這種被關懷的感覺著實不錯。
實事求是地去看,三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的調整,實屬“高招”,避開了個稅起征點這一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難點,作為一種耗資較少的對沖思路,實實在在給當前我國生育率下降的現實問題一個解題方法。我國出生人口下降,更多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出臺已是迫在眉睫。之前坊間建議多如牛毛,諸如“建立鼓勵生育基金,多印2萬億,用10年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等“網紅”款建議雖令人咋舌,也凸顯問題已經足夠吸睛。雖然近幾年也有多地(二三線城市居多)出臺了二胎乃至三胎政策配套措施。但我們深知,孩子生出來容易養育難,房子夠不夠住,有沒有老人幫忙帶,將來教育問題上要不要“雞”,會不會“卷”,都是令人頭大的事情,想必這些年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父母感觸更深。這可能也是當初二胎政策出臺,身邊不乏有勇于嘗試的朋友,但有三胎想法的人迄今鮮見的主要原因,因而官方版配套措施越接地氣越佳。
當然,在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之外,還需有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與社會保障待遇的確定和調整機制,這樣才能給“一老一小”問題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諸如普惠性養老和托育服務供給,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適老化改造,三孩生育支持政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等。否則,生育年齡后移,高齡孕產婦“想生卻不敢生”,按照目前的醫保政策,除幾種特定疾病之外的不孕癥患者到不孕不育生殖專科就醫無法享受醫保。同時,“試管嬰兒”等輔助生育技術生育相關基本檢查、基本治療藥物和輔助生育技術的手術費等全部需要自費;一二線雙職工家庭只能將0-3歲嬰幼兒托付給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有人生沒人帶”,“二胎沒決心,三胎不敢想”;未孕女性工作難找,或受隱形歧視,或擔心產假回來沒崗位,這些問題都擺在我們面前,不可回避。對于正常生育的鼓勵,對于養老助老的重視,都需要基本醫療、保險、養老等方面的制度保證。一次性解決不現實的話,亦可分步納入。
正如相關部門表態,人口增速放緩是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到了一定階段的客觀結果。老齡化、少子化也是發達國家乃至一些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的問題。但是,前兩次二孩生育政策促進了生育率提升也是不爭的事實。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接下來還需要研究出臺更多鼓勵生育與養老助老政策配套措施。三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的調整提供了一個好思路。
(作者系基金從業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