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一閃】
在持續釋放行業紅利的同時,還需要有效引導充電樁運營企業技術、市場、盈利模式都更上一層樓。
蔣光祥
據近日媒體報道,目前有鄭州、廣州、上海、青島、重慶等地的新能源車主紛紛反映新能源充電樁(公用、共享為主)價格有所上調。對這一調價最為敏感的新能源網約車司機,雖然已經盡量避開充電高峰期以節省開支,但同時段費用仍然明顯增加,一個月下來多出數百元不等。理性思考,雖然我們不一定是網約車主,但很可能是網約車顧客,這種成本壓力遲早也會轉移到我們身上。這不禁令人想到近來漲幅驚人的共享充電寶,已從每小時1元,猛漲至最高每小時四五塊,要是忘記還,單日包圓費用遠超數個充電寶市價。當然這里面也有共享充電寶要向商家繳納不菲的入場費,被高比例抽成等原因。漲價并非不可理解,但超過合理范圍,并且頂著用戶一片吐槽和反對聲肆意大漲,不得不令人質疑其“先燒錢搶占市場,后漲價收割”的套路,難道共享經濟已經集體喜迎“收割期”?
當然,與成本較小的共享充電寶相比,公共充電樁的運營成本非常高也是事實,特別是在土地成本奇高的一二線城市,但在高速公路、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鄉鎮市場同樣難以盈利,據悉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當下的收費太低。所以不管消費者是否愿意,公共充電樁提價已是必然的結果。從消費者“自救”角度,自然不會輕易妥協,如果公共充電樁提價離譜,那么消費者就會更偏向于選擇私有充電樁。小地方相信沒有問題,但對于一二線城市的客戶來說卻不太現實,使用公共充電樁是他們必然而且唯一的選擇。正如之前不少地方的新能源購車補貼正在逐步被取消一樣,新能源車的使用紅利可能也將逐漸消失。對于已經告別培育期,“圖窮匕見”的市場,雖然客戶情感上可能一時難以接受,但電動汽車消費者此前所享受的低能源使用成本,可能真的正在成為過去式。
不過漲價歸漲價,也并非不能接受。只有公共充電樁收入增加,才能提高公共充電樁運營商的積極性,加快公共充電樁的大范圍建設,最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升新能源車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充電費用上漲也讓充電樁運營企業面臨的虧損困境被關注。觀察A股相關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的業績,大多還仍處于虧損狀態,主要依靠充電樁服務以外的業務來輸血。“爬坡期”的營業收入雖然保持了持續增長,但因其固定支出占比較高,銷售收入未能覆蓋成本支出。充電樁屬于“高投資慢回報”的重資產,回本周期很長則是這些企業的共識。但漲價的前提是產業的良性發展,如果合理范圍內的漲價使得充電樁企業在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時,能夠持續探索新模式、提升利用率、改進技術、形成規模效應,才能讓充電樁運營行業進一步走向成熟,某些用戶體驗不佳等頑疾才能在發展中解決。
但是,在沒有試過通過廣告投放、替相關平臺導流賺取費用,替用戶平滑成本等方法之前,選擇直接對最廣泛的剛需用戶加價的方法,雖然最直接,但也是非常不合理、吃相很難看的一種做法。這也是共享平臺無暇顧及產品核心競爭力的表現,一旦價格收割有互相攀比之勢,這些公用充電樁存在的意義都要打問號。長遠來看,不合理的持續漲價也會倒逼新能源車主選擇其他充電方式,甚至回歸油車,從而影響新能源車的銷量。因而,無論從行業自律還是監管層面,在持續釋放行業紅利的同時,還需要有效引導充電樁運營企業技術、市場、盈利模式都更上一層樓。通俗來說,新能源不能低成本使用,新能源的意義在哪里?讓客戶下決心買新能源車,接下來卻還要付更高昂的使用費,這說不過去。
(作者系基金從業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