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霞昌
人工智能企業OpenAI開發的聊天應用ChatGPT火了。不管向它提出什么要求,包括寫詩、寫代碼、寫故事、寫論文,它的回答都有模有樣。它寫的《粵港澳大灣區2035區域現代化戰略規劃》,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用詞準確,讓很多人看了直呼不可思議。
在ChatGPT推出后不久,微軟就決定投資數十億美元希望成為公司的大股東。谷歌兩位半退休的創始人甚至被叫回公司開會,商討如何應對這個爆紅的人工智能產品。近期資本市場人工智能企業同樣受到了資金追捧。
這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引發熱議。下圍棋的阿爾法狗、蘋果公司的SIRI等都曾經被標榜為劃時代的人工智能應用。細心觀察也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和電信企業都已在使用人工智能客服。在新聞行業里,很多日常的寫作,其實都已被智能寫作軟件取代。
這次ChatGPT讓人工智能再次出圈,是因為它輸出的內容里,已不再是我們以為的僅僅在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而是隱隱已經有了超越普通人的思考能力。這意味著更多的行業將受到影響,包括藝術、科研、文化等需要創造性的工作。特斯拉CEO馬斯克就感嘆,“ChatGPT厲害得嚇人,我們距離危險而強大的人工智能不遠了。”
如果人工智能這個大趨勢不可避免,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積極擁抱它。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里,人工智能就和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行業一起被列為新的增長引擎。隨后各級政府更是出臺相關政策,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投資機構也是真金白銀進行投資。有專業機構預測,2026年中國AI投資規模有望達266.9億美元,全球占比約為8.9%,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15%。其中,專業服務、政府、金融和電信四大終端行業用戶的AI相關支出在五年預測期內將保持領先,建筑業、離散制造和醫療保健行業也將實現較高增速。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就是憑借著極高智能化的車型,讓眾多跨國車企嘗到了苦澀的滋味。可以想象,我國的人工智能產業會擁有非常光明的未來。
當然,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不可避免會帶來非常多的法律和倫理問題。立法機構也應及早有所準備,讓人工智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便捷之余,可以始終受到人類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