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盡管已經不是第一次走深中通道了,但是每次經過,還是會被這世紀工程震撼到。”祖籍江門恩平的吳希林感嘆。
近年來,從粵港澳大灣區西岸一隅,到珠江口東西岸融合發展、珠西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節點,深中通道及黃茅海跨海通道等一個個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讓江門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蛇年春節,記者走進江門這座中國著名僑鄉、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感受其借“大橋經濟”揚帆,繪就新氣象。
江門陸地面積有9535平方公里,占粵港澳大灣區的1/6。面積大,發展不均衡,這是江門的現狀。尤其是吳希林家鄉所在的江門西部,改變“偏遠”的傳統定位是縈繞自身發展的一大重點。過去,受制于交通劣勢,江門西部地區雖身處粵港澳大灣區,但難以“借力”發展。
如今伴隨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雙通道”的開通,這一困境終于被打破。其中,深中通道的開通,讓江門西部地區跨越珠江口,更快捷地到達深圳;而連接港珠澳大橋的黃茅海跨海通道,讓江門西部擁有了一條連接港澳的快速通道。
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實現了要素流通,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其中,臺山作為“江門首站”,感受最為明顯。
“自黃茅海跨海通道開通以來,游客肉眼可見地增加了,生意比以前好了!”臺山市都斛海鮮街海鮮檔主馮先生歡喜地說。
據統計,黃茅海跨海通道通車一個月(2024年12月11日至2025年1月11日),臺山全市累計接待游客26.3萬人次,對比通車前增長約68%。其中,都斛、廣海、海宴、斗山、端芬等沿線鎮累計接待游客約13.6萬人次,對比通車前增長約125%。
“帶著江門臺山特產撬動合作,我們的業務開拓到了珠海乃至深圳,黃茅海跨海通道真的是最大的利好。”廣東新供銷天業冷鏈集團有限公司江門地區負責人感嘆。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和“海鮮鋪子”,江門用粵港澳大灣區1/6的土地生產了1/3的糧食、1/4的水產品、1/5的肉類和1/8的蔬菜。其中,江門供港澳蔬菜和冰鮮家禽占內陸供港澳總量的30%,蛋制品占港澳市場的90%,是港澳生鮮食品主要保障供應城市。
帶著考察的任務,留學生陳女士今年這個春節有點忙,她與伙伴計劃在江門設立一家生態農業企業,看中的就是江門厚實的農業基礎以及土地優勢。
“我們堅信,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推進,江門必然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陳女士稱。
江門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美譽,在民間有著“海內外兩個江門”的說法:祖籍江門市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分布在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與江門常住人口相當。
過去年輕人成群結隊越洋闖蕩,現如今像陳女士這樣的優先留在國內、留在家鄉的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很多華僑華人回鄉謀發展。
如江門臺山籍香港青年陳健科把非洲咖啡豆種子帶回故鄉試種,不僅開花結果,還培育出第二代咖啡樹;泰國歸僑方光明回鄉創業,打造“中國香料第一村”,帶動了南豐村民增收致富。
產業方面,江門的城市知名度、顯示度與日俱增。
2025年開年起步的頭兩周,江門各縣(市、區)陸續舉行一季度項目開工竣工投產活動,全市開工竣工投產重點項目377個,計劃總投資1518億元,其中不乏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高的新興項目。剛剛過去的2024年,共引進投資超億元項目近650個,計劃投資額超1900億元,產業發展后勁十足。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個“超級工程”加持下的江門,已經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全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