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意見》有關情況。司法部副部長胡衛列表示,《意見》強調要依法行政,著力解決涉企行政檢查中的突出問題,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健康發展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涉企行政檢查是行政執法主體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重要方式,初衷是規范和引導企業依法經營。但近年來檢查主體多、檢查內容多、檢查頻次多、檢查標準不一,企業疲于應付,迎檢負擔沉重問題突出,尤其是一些地方和部門涉企行政檢查亂作為問題時有發生,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營商環境改善。
實踐中,一些地方和部門涉企行政檢查亂作為問題時有發生,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營商環境改善。要著眼于穩定市場預期,著眼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合理設置頻度,妥善把握力度,著力提升精準度,努力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涉企行政檢查的目的就是維護良好市場秩序,促進廣大市場主體規范健康發展,最終達到維護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目標。一些地方和部門監管標準“打架”、反復檢查、多頭執法的問題,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尤其是簡單化“一刀切”式的行政檢查方式,很容易成為滋生違規執法和趨利執法的溫床,造成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等,擾亂市場秩序,傷害市場主體的利益,與行政檢查的初衷背道而馳。
優化營商環境,解決好市場主體的身邊事、煩心事,就是很好的切入點。要遏制一些地方和部門行政檢查“煩企擾民”,多頭執法、重復檢查、隨意檢查,市場主體不堪其擾亂象。一方面,要明確行政檢查主體,清理公布行政檢查事項,從源頭上遏制亂檢查。另一方面,要合理確定檢查方式,嚴格檢查標準和程序,加強行政檢查執法監督,減少入企檢查頻次,杜絕隨意檢查。
公開透明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源頭活水。涉企行政檢查既要“長牙齒”,也要“有溫度”。一方面,要推動各地各部門建立完善涉企行政檢查影響評估制度,盡可能降低行政檢查活動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負面影響,以個案糾錯帶動類案整改,解決行政檢查存在的共性問題,方能實現監督一案、治理一片。另一方面,行政執法機關在對涉企立案、調查、采取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或者作出重大行政處罰時,要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可能受到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并作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和處置。
涉企行政檢查是維護市場秩序不可或缺的一環,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防范不當行政檢查和執法誤傷營商環境,監督不能留有死角和空白。一方面,整治涉企行政檢查存在的問題,需要構建全方位、全流程、常態化、長效化監督機制,有效督促行政執法者依法履行職責。另一方面,要把規范行政檢查作為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及時解決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大對亂檢查的查處力度,嚴肅責任追究。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規范涉企行政檢查行為,實現行政執法質量的整體提升,不僅有助于推動企業健康發展,更能促進市場活力不斷釋放。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