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管理多頭權益產品的時代結束了”,我的一個在基金業打拼多年的朋友近日這樣說道,“除非有行業生態級別的改變,否則,大家就不要再互相‘欺騙’了,累了、也乏了”。乍一聽驚世駭俗,細一想不無道理。這些年那么多明星投資經理追求的阿爾法,還不是最終歸于行業的貝塔?再風光的明星基金經理,光環褪色也就不過數年間。
不過,主動權益產品遇冷,似乎也符合中外資本市場的發展規律,表現在指數基金的占比逐步提升(國內又以ETF在體驗上完勝)。指數基金是“股神”巴菲特多年來一直極力推薦散戶購買的投資工具,也是他在公開場合唯一推薦過的品種。買指數基金,既不需要專業的金融知識,也不需要克服人性,卻能有望實現長期的財富增值,可謂是散戶和投資小白的最佳投資選擇,什么都不懂的業余投資者,往往可以憑之戰勝專業投資者。沉舟側畔,病樹前頭,便是ETF的春天。
只是沒想到這個春天來得這么快。拿這個國慶節前后的大行情來說,參與者除了自己買賣股票,似乎較少想到要去買那些主動多頭策略的基金。固然這次牛市來得急,大家最初都沒有準備好,但過往類似產品持有體驗不佳,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解套之后很可能一別兩寬,不再有絲毫留戀,遑論加倉。“牛市買基金(主動管理)”曾經是很多投資者根深蒂固的理念,但這次開始不一樣。越來越多的散戶開始了解并參與到ETF中來,除了目前尚無ETF的北交所,其他圍繞主板、創業板、科創板的寬基、窄基可謂環肥燕瘦,豐儉由人。與此同時,大家也希望北交所ETF可以加緊面世,補齊最后一塊短板。
ETF之類的指數基金,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除了費率低,還有可以T+0套利的妙處,選擇滬深300、上證180、深證100、創業板50這種寬基ETF更是凸顯大局上的穩妥。而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加上證券ETF、芯片ETF、半導體ETF、酒ETF等產品,要寬有寬,要窄有窄,琳瑯滿目,是最低成本的前提下可以獲得的“最不壞”的選擇,收獲平均收益。即便是虧損,也只是平均虧損,不會踩雷(比如退市股)。畢竟收益高于市場平均回報一方的盈利,是由低于市場平均回報的一方暫時支付的。要想獲取超額收益,當然有可能,但需要付出時間與精力,挑選哪只基金(主動管理型)也是擇股,何時買基金,也就是擇時,這個除了“事后諸葛亮”,對于一般人而言太難了。何況無論機構還是個人,不管是買股還是買基(主動管理型),都很有可能被外界的雜音所困擾,不停地進行交易。暫不論盈虧,申贖手續費用這塊支出非常巨大。
2024年三季度,公募ETF市場總體規模再創新高,達3.50萬億元,非貨幣ETF規模達到3.35萬億元,其中大部分為權益ETF規模。人氣爆棚的同時,賺錢效應不斷顯現,三季度利潤排名前十的基金當中,大部分都是寬基ETF,利潤普遍超過百億元,反映了市場的活躍度和投資者對ETF產品的濃厚興趣。對此,主動管理權益投資經理應該有所觸動,想掙錢得憑真本事,走出管理費旱澇保收的舒適區,適應管理費率與投資業績直接掛鉤,方有一線生機。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